——摩托大王本田宗一郎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修理工,竟完成了一番称霸世界大业。
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他感到,产量越大,自己破产倒闭的可能性就越大。虽然有精良的技术,但没有经营管理和销售服务等方面的经验,也是不行的。
公元1906年,在日本滨松市磐田郡光明村里,一个名叫本田仪平的铁匠家里,响起了婴儿的啼哭声。这个婴儿,就是日后在日本被誉为“摩托大王”的本田宗一郎。
1922年,宗一郎的父亲由于劳累过度,损伤了肩膀,不能抡锤打铁了,于是改行买卖自行车。活儿多,16岁的宗一郎就去帮忙,他和父亲收留的几个徒弟一样,也遭到过斥骂,但是父亲其实在心里暗暗佩服儿子的手艺。
宗一郎小学毕业后到了东京,应聘在一家名叫技术商会的汽车修理厂工作。后来,宗一郎回乡办了一个自己的汽车修理厂。
宗一郎27岁那年,和小学教师佐智结婚。结婚那天,他自己驾车去接新娘,在当地引起轰动。
就在婚后的第二年,宗一郎突然关闭了生意兴隆、有50多名工人的修理厂。他认为修理业发展有限,应该向制造业这一领域迈进。
当时,日本出兵侵占了中国东三省,又扶植了一个伪满洲国。国际联盟一致通过决议,谴责日本的军事入侵。日本以退出国联来对抗。此后,日本在国际上迅速陷入孤立局面。于是,日本政府奖励国产汽车。本田宗一郎这时候开始搞汽车工业,可以说是赶上了机遇。
但是,资金和原料都存在不少问题。于是宗一郎决定改做活塞环,活塞环是汽车发动机中的关键零部件。
1937年,宗一郎终于如愿以偿地制造出了活塞环。这一年,丰田汽车工业公司成立,以生产卡车为主。宗一郎给自己的公司起名为“东海精密机械公司”,简称“东海精机”。东海精机的活塞环主要卖给丰田汽车工业公司。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政府出于侵略战争的需要,对汽车的生产、配给和价格都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宗一郎的公司曾有2000人被充当征用工或义务劳动工。由于征兵,为了弥补男工被驱赶上战场后的人力不足,当局就征用大量女工顶替,乐海精机被征用为军需工厂。
停战后,作为彻头彻尾的军需工厂的东海精机陷入了僵局,一筹莫展。
宗一郎将自己拥有的股份全部卖给了丰田汽车工业公司。钱到手后,他曾考虑过干一番事业,但是当时几乎所有物资都受美国占领军控制,若贸然从事,必遭失败。
深思熟虑后的宗一郎决定制造纺织机器。他盖了座160平方米的房子,并挂起了“本田技研所”的牌子,着手改良织布机。但是,他很快就陷入了僵局。由于投资太大,卖股份所得的一笔资金已所剩无几了,而新织布机还没试制出来。他想到了汽车,但汽车比织布机更费资金。这时,他把目光投向了摩托车。
当时,陆军通信设备上的微型发动机已经派不上用场了,都堆在仓库里。宗一郎立即廉价把它买来,作为动力安装到自行车上,推向市场。
当时交通十分混乱,火车和公共汽车又少又拥挤。机动自行车虽然开动起来噪音极大,黑烟直冒,但仍然很受欢迎,顾客从各地蜂拥过来,一时间产品供不应求。他们不到10人的技研所,可月产300辆机动自行车。
机动自行车的月产量后来增到700辆。买来的微型发动机用完了,宗一郎就自己开始制造。
宗一郎终于制造出A型发动机。A型发动机的问世,使机动自行车月产量高达1000多辆。本田宗一郎只花了1年时间,终于崛起于战争的废墟上。
力赢冠军和商业信誉的双丰收
1947年底,宗一郎的本田技研工业总公司宣告成立。恰在此时,本田宗一郎认识了藤泽武夫。人称“技术的本田宗一郎,经营管理的藤泽武夫”终于开始合作了,从此,奠定了公司飞跃发展的基础。
当时他们需要面对的困难是:尽管产品供不应求,产量不断扩大,却没赚到钱,原因是不能如数收回贷款。原来主顾是一些小自行车店和黑市投机商,还有一些是想骗钱挥霍一把的退伍军人。一些商店昨天还在营业,今天就关门倒闭了。店主和家人出逃,赖账者屡见不鲜。因此,宗一郎感到,产量越大,自己破产倒闭的可能性就越大。虽然有精良的技术,但没有经营管理和销售服务等方面的经验是不行的。
藤泽果然具有真才实学,不久公司各项业务就走上了正轨。
宗一郎放手把管理的事让藤泽去干,自己则埋头和河岛共同研制出顶阀式发动机。两个月后,划时代的“理想正型”摩托车终于试车成功了。不久,他又推出了“奔利”、“天使”和“佳普”号。其中“佳普”型摩托车十分畅销。藤泽一方面扩大国内市场,一方面打开出渠道。
到1952年为止,本田宗一郎共获得150多项专利。日本政府为了表彰他在技术研究上的重大贡献,授予他蓝绶褒章。
宗一郎和藤泽的“双剑合壁”,便生产蒸蒸日上,本田技研工业总公司不断扩大。到1953年,公司职工人数已超过2000人,拥有两座大工厂。
一天,宗一郎向外界宣布,他的公司将参加在英国马恩岛上举行的世界著名摩托车大赛(简称TT大赛),并且明确表示:“既然参加,就要获胜。”
TT大赛是国际超一流水平的比赛,汇聚了世界各国超一流水平的驾驶员和机械师,还有名牌厂家的摩托车也会大显身手——跑完420公里赛程,摩托车制造厂家和运动员能在大赛中夺魁,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也是最好的广告宣传。
虽然比赛名落孙山,但宗一郎却大大开阔了视野。他访问了英、德、法、意等摩托车先进国家,并偷偷购买了比赛用的摩托车轮子、汽化器和轮胎,供回国后研究用。
一回到国内,宗一郎立即配备研究人员,完善研究机构,开始研究。到1958年,双缸125CC、四缸250CC的第1号赛车终于研制成功了。1959年,本田公司参加TT大赛,获得第6名;1961年,他终于获得了冠军。
占据世界汽车业一席之地 留下光辉一笔
宗一郎如愿以偿了——这意味着本田公司的技术水平获得了迅速提高,在世界上赢得了信誉。随后,宗一郎又把全部精力转到汽车上。在汽车n大赛上夺冠已成为他的新奋斗目标。
1965年,本田赛车在欧洲赛程顽强拼搏,终于夺得第一名——这一胜利,意味着日本的汽车制造技术已经跨人世界先进行列。
“本田佳普”高级摩托车,到1983年产量已突破1500万辆。从小就迷上了汽车的本田宗一郎,决心在汽车业界也占据一席之地。
1966年3月,本田公司研制出划时代的轻便轿车,这就是“N360”。这种轿车很快成了市场上的畅销车。当年,本田公司就生产了10万辆“N360”。
而早在1959年6月,宗一郎就在美国设立了“美国本田摩托车公司”,在美国每年销售摩托车45万辆。到1975年,本田公司每年在美国销售“西比古”轿车12万辆。之后,又向美国市场推出了更大型的“阿科德”轿车。到90年代初,本田公司在美国生产的轿车已达到年产50万辆,连同在加拿大年产的8万辆,从日本运往美国的42万辆,本田在美国的年销售总额已超过100万辆。
本田宗一郎充分利用有效机会宣传企业和产品,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车辆竞赛活动。1961年,他凭在英国举行的比赛中击败长期居于垄断地位的英国摩托以及在以后的比赛中经常获胜而确定了在国际摩托车市场的地位。后来,他又通过在标志着世界汽车最高水平的一级方程式汽车大赛中获胜的方式,奠定了自己在这一领域的地位。1991年8月5日,为世界汽车业留下了光辉一笔的本田宗一郎去世了。但他“三个喜悦”(购买的喜悦、销售的喜悦、制造的喜悦)的企业口号和“三个尊重”(尊重理论、尊重创造、尊重时间)的经营经验还会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