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管理服务委员会主办 纠错热线投稿热线
您是第 8388607 位访问者    投诉
您现在的位置:专家学者网 >> 《中国新闻聚焦》09-10 >> 章节阅读

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做到“三个互动”

      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中国专家学者协会副会长 刘海藩

 

      刘海藩同志在“全国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高层论坛”上指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统筹城市发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三个互动:

      一、城市与乡村互动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中央用“五个统筹”来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第一个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因为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这就要求城市和乡村朝着这个共同的目标按统一的战略部署,把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落到实处。
      当前,八亿农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解决“三农”问题,以一种历史性变革的精神,推进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这是建设全面小康、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步骤。在这个过程中,农村通过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实现农业产业化、以更多更好的农产品来满足城市乃至国际市场的需要;按照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大局,继续奉献农村土地和其他各种资源,继续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满足城市建设和服务的需要。
     现在的问题是,住在城市的六亿市民及各级组织,如何积极行动起来,为落实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应有的贡献。主要应强调一下几点:
      1. 城市居民和各级组织要端正认识。首先,城市居民的一日三餐永远离不开农民,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才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其次,新中国建设近60年来,农民一直在为城市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前40年,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农业税等政策,将农业生产总值的40%以上无偿转移到了城市建设和市民的生活供应中,特别是在三年困难时期,多少农民三餐稀汤都不能满足,却以最低的价格保证城市居民的基本口粮和棉油等生活必需品的供应。改革开放30年来,这种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至今农民仍以远低于城市人均收入和远不及城市生活质量的状况,担负着繁重的劳动,为城市提供不断丰富的生活必需品。再次,我国现在的六亿城市人口,95%以上的人,自己的根都在农村,那里有自己祖先的遗骨、有自己的亲人或乡人的思牵。因此,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不仅是一个政策问题,而且是一个认识问题、观念问题、感情问题。反哺就是感恩报恩,要将感恩报恩的情感落实到法律、制度、政策上来。
      2. 原有的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规划,要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进行检查和调整。中央提出了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就业市场、社会管理六个方面的一体化,我们要立足城乡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整体性要求,考虑农村建设长期被忽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需要进行补偿式加速建设的实际情况,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纳入城市化的统筹安排格局之中,加大力度积极推进。当然也要考虑农村面积大、欠账多、地区间不平衡、情况复杂的客观实际,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循序渐进地向前推进。
      3. 每个城市的产业政策,都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城市化与现代化整体推进的战略和城乡构架合理化的要求,充分考虑城乡生产要素合理分布、城乡市场有效对接、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的实际需要,既要强调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优化产业整体、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又要把支农产业的发展,推进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化作为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内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充分考虑利农惠农富农的原则,统筹安排。

      二、政府与农民互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然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但农民是最先最直接的受益者,必须重视农民的主体地位。把政府的积极性与农民的积极性结合起来,才能事半功倍。
     1. 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我国农民是最富改革创新精神的,农村的历次重大变革,农民都发挥了主体作用,特别是三十年的改革开放,首先是由农民启动突破的。就当前的情况看,农村虽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但与城市比较起来,农村总体发展滞后,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远低于城市。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变革和发展,迫切要求改变自身的状况。新农村建设反映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得到普遍的拥护。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切实依靠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保证。
有关方面在指导新农村建设中,要以调查研究为基础,坚决克服官本主义、形式主义、强迫命令和包办代替,建设项目要公开透明,由农民参与决策和监督,不要用自己的想当然挫伤农民的积极性。要因地制宜,从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紧迫、最现实、影响最普遍、受益最直接的问题入手,使广大农民群众普遍认同、积极支持、广泛参与,激发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引导农村智力、劳力、物力、财力有效地投向新农村建设。同时要实事求是,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并要遵循市场经济原则,建立激励机制,贡献有回报,投入有收益。
     2. 政府要积极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政府则要居于重要的主导地位。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政府要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建立一种真正的反哺、惠农的长效机制,当前有几个方面最为紧迫:
     第一,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首先是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农民是“土生土长”,土地是农民的根,土地权益可以说是农民最重要的权益,要从法律和制度上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收益权;必要的土地征用,要公开、公平,保证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并要有切实的社会保障机制。其次,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的精神,形成合理的农产品价格机制,既要保证农产品生产的合理收益率,又要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提供有效的支持和保护,切实保证农民增收。再次,是要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越来越多的数以亿计的农民工进入城镇务工,是城市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当前最紧迫的工作是:要完善城乡统一、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既鼓励农民进城,又支持进城农民和城市居民回乡创业就业;咬住不规范农民工的工资制度、健全劳动保护和保险制度;要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享受平等受教育、享受公共卫生等方面的权利。还有些地区在推进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改革,这是合乎国家发展方向的,要积极探索、逐步推进。与此相关的一项工作是,城镇政府要加强计划生育的管理,落实基本国策,避免进城农民工子女过多而不堪重负。
      第二,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逐步偿还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欠账,并加快建立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由于这方面的欠账较多,矛盾比较突出,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增加幅度,应当高于总财力的增长。
     第三,要加快建立利农惠农的金融体系,为广大农民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当前农村金融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资金来源不足,另一方面是农村资金分流严重,造成金融秩序混乱。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努力提高正规金融对广大农民普惠有效的金融服务,发挥国家财政政策激励和引导作用,并将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结合运用。要适当放松农村金融管制,鼓励、规范各类资本到农村新型金融机构提供适应农户需要的金融服务。
第四,加强农村的技术培训。新农村建设,关键是新型农民的培养。农业现代化必须有现代化的农民。政府必须下大力气对农民进行职业技术教育,造就亿万职业化农民和专业化的涉农产业的经营人才,并积极培训适应进城务工创业需要的新型劳动者。

      三、大区域建设
      与小区域建设互动

      中央提出“六个一体化”以形成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国各个地区都将按照中央的部署,统筹规划、安排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新农村建设最基本的单元在村。具体地说,就是村庄或行政村。就我国目前的发展水平来看,行政村既是农业发展的产业园区,又是亿万农民的生活家园和文化乐园。目前全国有60多万个行政村,这就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载体,新农村建设就是要体现在这60多万个村的建设。只有村域经济转型发展、村庄公共服务水平提高、村级组织有效运转、村庄农民收入增加、生活品质提高,新农村建设才算落到了实处。所以,大区域包括跨省市的大经济区域、大都市区域、大行政区域、中小行政区域等等的经济社会建设,都必须相互呼应、彼此互动。特别是村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进行专门研究,更好地使大区域的战略布局、规划设计、项目安排,都要考虑村域发展的基础性与相关性,村及区域则既要立足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又要承接大区域的发展,使新农村建设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广大农民能看到、体会到、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实惠。▲

  资格查询
  领导关怀
  • 习近平接见本会顾问庄炎林
  • 副会长张上塘一行拜访老领导
  • 名誉会长周铁农接见委员会领导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