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管理服务委员会主办 纠错热线投稿热线
您是第 8388607 位访问者    投诉
您现在的位置:专家学者网 >> 《中国新闻聚焦》2010-1 >> 章节阅读

汉语将会成为世界语

中国专家学者协会会员  杨玉栋

 

     [提要]本文主要叙述了汉语成为“世界语”的必要性、可能性,以期引起注意和重视,使全世界在语言方面能够取得重大的进步,发挥汉语的优点与长处,使用汉语作为通用统一的“世界语”,以代替其它各种语言,消除全世界在语言方面存在的障碍与缺憾。

      [关健词]世界语,语言,国际交流,障碍

      语言在人类社会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语言是人们进行生活、学习、生产等活动须臾不可缺少的工具。语言的作用表现为用声音说话与别人进行思想交流和用文字符号的语句文章交流两大类。语言是人在社会活动中所产生的一种本领与技能,不是本能的东西。
      一个人刚出生,除了饮食及身体本能的新陈代谢功能外,智力还很微弱,其它什么能力也没有。随着身体的成长,逐渐地开始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如说话、坐、走等。婴儿刚出生,虽然对大人的说话听不懂,自己也不会说话,但是已经能听出说话的声音来。婴儿在学习中,渐渐能听懂、会说一些简单的话。随着成长,从以说话为最多的学习开始,在学龄前,就能与大人进行一些基本的很少的对话了。从上小学开始学习文字,当然也同时学说话,增长语文能力。人虽然在娘胎中和出生后,已经具备了说话的声带、听话的耳朵等说话、听话的物质基础,但是真正的语言功能是后天才学习得到的。人在生活与生产劳动、工作中,离不开说话与写作,离不开语言的使用。在自己的国家与社会环境中,人们用语言进行着各种活动与交流,进行着国内和本民族范围内一切能用本国本民族语言的活动与生活。汉语之所以成为中国语言,主要是汉族人口在中华民族中占有绝大多数,再加上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使用汉语。
      当遇到有关外语的事情和东西,就会把人难住,使事业受到障碍,出现危急和损失。这时候就需要懂外国语言和外族语言,会用外国语言、外族语言说话、写文章交流思想和意愿。中国人现在成功地使用着本国的语言——汉语。中国人创造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现实丰富的物质财富,成功地进行着国家的管理与建设。全国各民族人民进行工作,建设祖国,与全世界许多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进行外事活动,对本国与世界进行着有益的贡献,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着重要的益处。但是与外国人、少数民族打交道,首先遇到的是语言障碍问题。所以,在双方对语言都有困难的情况下,就需要翻译人员做翻译。
      实际上,世界各国及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语言可能多达数千种。语言不同的问题,给国内各民族间及各国人民在外事交往中和世界事务中,带来了许多困难。在语言问题上存在的问题是很大很多的。实际需要能够使世界各国和各民族、各地区的人都能使用的一种通用语言——“世界语”。虽然已经有人设计出了几种“世界语”模式,其中,由波兰人柴门霍夫创造的“世界语”比较流行,但是还是不能完全被全世界人都接受、采用,使用的人数据说还只有一千多万人。不过据我的看法,当今世界各国的政府官方与民间的交流与交往,是很频繁和密切的。对于外国语的学习掌握也有很大的进步与发展,但是还是存在着语言不同的缺点与不太和谐等不方便处。一种语言的流行程度与该国的国际交流、外交关系、在经济、文化等世界事务中的作用有很大关系。据我分析与判断,随着不断的国际交流与发展,会逐渐地形成使一种语言变成“世界语”的趋势与可能。
在全世界的所有语言中,使用人数最多、最广的语言,有中国语——汉语、英语、俄语、法语、德语、日语等几种。其中英语因为世界近代历史中英国最早在全世界占有最多的殖民地的原因,使用人数与国家是较多的。英语的覆盖面积大一些,但是使用的总人数还不及汉语多。其它几种语言的使用人数与面积可能不及英语与汉语。汉语光中国就有十几亿人使用。现在中国与全世界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不论官方还是民间,在经济文化等交流方面,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频繁,使用汉语的国家与人数大大地增加了。由于语种太多,在语言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和问题,可能会越来越需要一种通用的语言——“世界语”。
      从汉语使用易学易用,文化历史悠久丰厚、现在中国建交的国家已占世界大多数的情况等几方面看,与其它各种语言相比,汉语逐渐地显示出有较大、较突出的优越性。所以汉语有可能成为“世界语”。当然可能还有其它复杂原因形成障碍,但是我的“汉语将会成为世界语”这个看法是很有可能实现的。当然还要看汉语言本身的优势与其它语言在长期应用中检验和竞争的结果以及其它因素的作用。应该有人或团体在世界范围内加强研究和倡导这件事。▲
                    

  资格查询
  领导关怀
  • 习近平接见本会顾问庄炎林
  • 副会长张上塘一行拜访老领导
  • 名誉会长周铁农接见委员会领导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