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管理服务委员会主办 纠错热线投稿热线
您是第 8388607 位访问者    投诉
您现在的位置:专家学者网 >> 热点 >> 正文阅读

保护中国河流的原形态 《赤水河共识》发布

来源: 央视  2015-08-05 17:42:56

  西南中国,乌蒙深处,一条隐藏的古蜀文化之脉,一条近似绝版的原生态和原形态的河流蜿蜒而出,奔腾至合江城下汇入长江——这就是近代因红军四渡而名满天下的赤水河,它更是远古华夏以唐蒙等为代表的中原文化侵润金黔大地的水上主通道。在7月20日至7月29日的10天里,由四川泸州·酒城新报组织的“古代西南丝绸之路专家考察活动”的第一阶段(川黔边段)中,以蓝勇、彭邦本先生为代表的考察团,还证明这条河是古时川黔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是民族融汇与人口迁徙的通道,证明她是通往夜郎的重要道路,也是南方丝绸之路网格状布局中的主要干线之一,长期发挥着多功能、多层面、多角度的重要历史作用。

 

  一、保护赤水河不仅是保护长江支流的原生态,更是保护中国河流的原形态

 

  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流经昭通、毕节、遵义、泸州四个地级城市的赤水河所在流域,位于我国地势第二阶梯的边缘,峡谷陡岸,流急滩险,拥有秀丽的自然风光及较为完整的生态环境。

 

  西南丝绸之路考察专家们认为,她是长江一条仍然自然流淌的一级支流,拥有原生态和原形态,成为长江内50%以上的鱼类自然栖息地,是我国十大竹乡之一,赤水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必须继续保持健康状态,才能支持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福利,才能守护长江流域的唯一原生态河流,才能为中国河流立下原形态的标竿。专家们呼吁:川滇黔三省应从赤水河流域整体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研究对应举措。

 

  二、寻迹赤水河,不仅是寻迹西南历史遗存,更是寻迹中华民族和谐共生格局形成和巩固的过程。

 

  早在旧石器时代开始,再从张仪、司马错取黔中伐楚到夜郎道的形成,赤水河承载着云贵高原犬牙错落的文化与南移的巴蜀文化互融互通的大任,多民族在流域内创造了灿烂丰富的历史,赤水河沿河众多墓葬铭刻、摩崖造像、民居牌坊、雕刻绘画,或以中原文化,或以部族方圆,或以消失民族等形态,承载了流域内的厚重文明。

 

  溯河进入乌蒙深处,顺河汇入巴蜀腹地,赤水河成为民族迁徙与人口流动的大通道。在这条通道上,经年累月以官道、兵道、商道的不同符号,不同时期呈现不同角色。在物流、人流和信息流通道的基本属性前提下,她把自然景观、风土人情、贩夫走卒、族群互动、文明消长等等集于一身,构成一种原始神秘、兼容海纳、喷薄催新的遗存特质,为流域内文明的前推和民族的融汇,日夜流淌,奔流不息。

 

  三、赤水河,不仅是承续山川自然的载体,更是多元一体的中国文化的本真表现。

 

  千万年穿梭于群山大岭的赤水河,吸天地灵气,自成一副纳众美于一身的江流,围绕她展开的故事和演绎的文化,已成为经典甚或范本,在流域内外生生不息。从茅台到郎酒到习酒,酒的精灵蹁跹婀娜,美酒河托升着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腹地不息的胎动。从河州文化衍生的船帮纤夫,从民族文化传说的祖承与血脉,从墓碑坊棺具象的石刻文化,从中原到西南的各族人民,共同托起了水乳交融的文化群雕。八十年前红军四渡赤水的浓墨重彩,尤其为中国军事文化添上了点睛之笔与经典记忆。

 

  赤水河文化,本质就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文化;赤水河文化,本质就是中华民族拓土生存的文化;赤水河文化,本质就是中华民族融合共生的文化。

 

  四、研究赤水河流域多样态文化,在“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中彰显独特价值与魅力。

 

  加快赤水河流域文化研究有必要立说立行, 参加古代西南丝绸之路考察的专家们一致倡议,建立赤水流域文化研究中心,让众多流域内外专家学者投身其中是当务之急。

 

  赤水河流域文化的研究中,历史、文学、艺术、人类学、民族民俗学等等,都应概括其中,形成争鸣与交响的立体声势并争取卓有成果。在对鳛部的研究中,可以逐步廓清方族部落的由来与迁动;在对酒体的研究中,可以逐步理清美酒的原本与特征;在对原生态、原形态的保护中,研究人类宜居宜游的心灵载体,对打造环赤水河旅游线作理论支持;在对黄金湾汉人中心聚落的深度发掘整理中,研究中华民族的聚合张力....。。为中华民族强盛之路作远古到未来的探讨。

 

  世界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同时立足于本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致力于维护本土文化的差异性和民族性,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文化,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当代“一路一带”建设,方兴未艾,西南丝绸之路必将融入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国家战略,再现辉煌;赤水河流域必将顺势弘发,光耀西南!

  资格查询
  领导关怀
  • 习近平接见本会顾问庄炎林
  • 副会长张上塘一行拜访老领导
  • 名誉会长周铁农接见委员会领导班子
  栏目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