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界之城
未富者求富,已富者求变。但对于沿海城市和边疆城市而言,关键都在于重构——打破分割,寻求更大程度的开放,从地理空间上获取机会。
特征一:开放而变“无界之城”
如果不存在人为和自然的限制,我们就会面对一个理想状态下的“无界之城”、“无界之国”。
开放的“世界之城”往往是现代服务业的中心城市。首先,全球经济最主要的变化是所有产业对服务业的需求都在日益增长;其次,服务业特别是现代可贸易的生产性服务业具有生产集中的客观要求;再次,服务业终端产品的运输成本极低,甚至可以忽略,这使得服务业中心城市可以在更为广阔的地理空间上完成配送。这使得全球性的中心城市所构成的服务网络可以跨越东西南北,成为全球的服务业中心。
特征二:转型而变“服务业之城”
北京、上海和深圳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三个最受益的城市,未来的城镇化对于它们而言,不在于如何增长,而在于如何转型。
原因在于:(1)人口密度很可能已经由“密度优势”进入“密度负担”阶段。以北京为例,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密度分别是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的3倍、22倍。(2)若以成本和收益的角度衡量,以房价与人均收人作为对比指标,这三个发达城市与内陆城市之间的“城市人口争夺”或已展开。以长沙为例,“北上深”平均人均收人是长沙的1.2倍,房价却是长沙的3.5倍,2011年长沙市常住人口704万人,户籍人口650万人,是内陆省会城市中为数不多的人口净流入的城市之一。(3)发达城市目前正处于城市增长动力的转型期,原有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优势正在消失,新兴的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优势尚未形成,而与周边国际大城市如香港、东京、新加坡等的竞争也不可避免。
事实上,沿海一线城市的未来并非总是乐观,反而一线城市郊区的发展更为确定。
从我们的分析框架考察,未来的重点一是向外,二是向内,向外要顺应全球经济重心东移、区域一体化、新兴市场国家城镇化浪潮方兴未艾的三大趋势,扩大对外开放,通过减少资本流动的市场分割,实现对外投资和贸易的便利化;向内则要顺应产业转移、内需扩张两大趋势,形成一个有效的供应链和交通网,将生产中心与消费中心对接起来。
特征三:边疆城市,向新兴国家开放
我们用广西开放的例子来说明这一问题。
广西地处中国的南疆,东面毗邻珠三角这一区域增长中心,背靠大西南,南临北部湾,与越南水陆相连,处于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心位置,是连接中国与东盟的重要纽带。
由于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惯相似,广西与东南亚各国的贸易分割更容易减少。而且广西的海岸线长约1595公里,占我国大陆海岸线的1/11左右,北部湾海域面积12.9万平方公里,是渤海海域面积的1.67倍,可建200个万吨级以上的深水泊位码头。
这些先天条件,再加上多数东盟国家的城镇化率低于50%,未来城镇化的潜力巨大,广西完全有条件从东盟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受益。以与广西接壤的越南为例,越南近10年的GDP保持了高速的增长,年均增长7%以上。东盟国家有近5亿人口,大多数国家政局稳定,经济增长前景看好,对外分割的破除将使广西打开这一巨大的生产和消费市场,分享东盟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蛋糕”。
(作者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巴曙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