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是当下十分热门的话题,国务院在上个月4号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了未来3-10年内的发展目标,明确了包括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等11项重点行业的行动计划。其中还涉及到环境、养老、医疗等民生领域。可以说这是对互联网与经济、社会、金融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权威的顶层设计,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确实值得我们关注。
可以预期,到2018年即3年目标,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会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互联网派生的各种新业态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驱动力,以互联网为支撑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得到进一步的释放,互联网将成为大众民生公共服务重要平台,基本上形成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同互动和良性发展格局。而10年的目标,即到了2025年,“互联网+”新经济更加完善,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成为“互联网+”的新生态,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前景是十分诱人的。
互联网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我们怎么办?如何把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落到实处,除了国家和政府层面的扶持、推动、引导和监管外,还得依托市场的力量,特别是企业作为实施“互联网+”的主要载体和践行者,应当依托互联网在创新模式、商业模式、生产方式、组织架构、人才培育等方面实行深度的变革与调整,打造新经济形态下的转型升级新优势,使“互联网+”中的“+”号,华丽转身90°变为“×”号,全面提升“互联网+”的融合效应和乘法效应。
我认为应当抓住3个方面: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勇于实践。
形势,识时务者为俊杰。互联网发展很快,仅几年时间,就从个人电脑为主的互联网,过渡到PC端业务平移到移动端,即以手机为主的移动互联网,直到最近一两年智能手机的兴起,时间很短。联想集团的杨元庆则认为第一代是键盘,第二代是鼠标,第三代应当是触控。未来,“你说什么,终端设备就会回应什么。终端设备成为个人能力的延伸,是个人信息中心、服务窗口以及管理自己数据和生活的遥控器,终端设备成为个人伴侣”。会学习、会思考的机器人已经面市,就是明显的例证。“一切皆有可能”将成为现实。
就我国而言,内地手机用户已达12.5亿,手机上网也有5.5亿,网民达6.5亿,创造了2950亿美元的网络消费,超过美国的2700亿美元。但是我们的互联网是以消费(包括管理和服务民生)为导向的,美国是以制造业或生产为导向。中小企业网络化运营中国仅为20-25%,美国达55-63%,还有不少例子都可以说明中国是互联网大国而不是互联网强国,中国工程院邬贺铨院士一针见血指出:宽带水平拉低了中国在创新能力、信息化水平的指数,人均国际干线宽带体现一国信息化的实际水平。这一关键指标全世界平均为52K,非洲为8K,我国仅为4.3K,在全世界166个国家中,中国排在133名,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八分之一,非洲的一半,说明要落实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无论是互联网企业还是基础电信企业,任务之艰巨,时间之紧迫,其难度可想而知,确实是“任重而道远”。
转变观念,大家可能明显地感觉到:互联网已经远远超出技术或工具的范畴,展示出未来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对社会经济各方面都带来革命性的再造。所以我们必须把握“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以全新的方式审视我们的理念、构想和实施方案。在这方面无论是80后、90后、00后,都涌现一批优秀的践行者。我举两个例子,一是小米的雷军,二是逻辑思维的罗振宇。小米雷军有句名言: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猪也会飞。2年前雷军以10亿元与格力空调董明珠打赌。5年内小米将超过格力,2年过去了,小米似乎用“羊毛出在狗身上”来诠释风的威力。可以说,扶摇直上,高飞而吉祥。去年4月8日,在12小时内就卖出130万台手机,15亿元。今年上半年小米销售3470万台,同比增长33%。雷军说“跑赢大势”。去年底小米又融资11亿美元,估值450亿美元,小米在短短4年估值从2.5亿美元,一下子翻了180倍,达450亿美元,创下我国企业私募股权融资之首,可称为“宇宙速度”。而罗振宇,拥有220多万微信用户超级社群当家人,是“随时使用,何必拥有”理念的先行者。去年把房子卖了,车子卖了,书也卖了。他生存策略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与变化,及时调整与反应,以个人方式面对世界。未来协作方式,人不要当成装进主机的硬盘,而是作为U盘,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我们暂且不必介意其生存方式,但在现实中种种闲置资源的利用与分享,如PP租车、滴滴打车、分享空置租房、异地旅游置房、小猪短租、Airbnb、拼车等等,大有蔓延之势,其中最有发展前景的是物联网、无线电源、智能家电、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移动医疗等等。
1999年没有太多的人懂得互联网,也没有太多的人看好阿里巴巴。有人预测,下一个阿里巴巴,必将出现在物联网。特别是新近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10年行动纲领,传递出十分强烈的信息。我国的制造业将从工业2.0到4.0齐头并进,一步一个脚印,迈向制造强国。第一阶段进行自动化改造,第二阶段进行数字化的工厂建设;第三阶段进行充分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第四阶段打破企业集团内部各个工厂之间的隔离,向产业上下游延伸,企业和工厂的信息系统与供应商、客户互联互通。到那时,充分体现“互联网+”无处不在、无处不接、无处不联,真正展示出海量、互动、专业、可信、开放、透明、分享与责任。这与《易经》上讲的“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是一脉相承的,都是表达共生、共享、共建、共荣、天人合一的和谐发展理念。
勇于实践。周一,也就是8月10日,阿里投资283亿加盟苏宁云商,苏宁投资140亿认购阿里的股份。马云和张近东仅见过两次面,在两个月内就敲定这件互投式合作方式,这不是框架协议,而是相互渗透。可以说已经打破360周鸿伟的O2O模式,成为O2O合作典型。苏宁线下1600多家门店,3000多个服务网关,拥有5000个加盟服务商,下沉到四、五线城镇服务站,具有452万平米仓储、物流和配送网络,阿里拥有互联网引流,品牌拓展,特别是拥有大数据应用的强大优势。“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得到充分的演绎。说明阿里和苏宁很有眼光。很会享用“大云平移”(大数据、云计算、平台、移动互联网),这些具有“互联网+”的时代物质,马云和张近东运作自如达到了极致。
李克强总理在南方视察互联网企业时说过这么一段话:开放、融合、共赢,互联网为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改变人类世界的空间轴、时间轴和思想维度,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创造巨大市场和就业,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一机在手”、“人在线上”,实现“电脑”与“人脑”的融合。通过“创客”“众筹”“众包”等方式获取大量信息,对接创业投资,引爆无限创造。我想马云和张近东O2O合作典范,就是回应李克强总理的勇敢实践。今天我们相聚在一起,崔总和大家一起都是为了实施“互联网+”作出的努力与回应。谢谢崔总,谢谢大家。
我还想强调的是,“互联网+”确实可以连接一切、改变一切,但核心还是产品与服务,这是基础。用网络语言来说就是“要让大家尖叫”。“要让大家尖叫”其本质就是以客户体验为核心,以C2B(消费者到企业)战略为主导,搭建消费者和厂家的沟通载体。厂家实施互联网转型,适应新的消费方式,并由网络平台发起定购或定制,强化个性化生产,消费者与厂家直接对接,与APP同步上线,减少环节,降低成本。如宝马车以往只有几种配置,现在发展到3万多种,比大众化、批量生产其价格更低、更为划算。“互联网+”不求高大上,专注小而美。大家都会惊呼,互联网发展太快了:BBS、QQ、贴吧、豆瓣、微博、微信……过几年又是什么呢?我可以告诉大家那就是“互联网+”,即“连接一切”。物联网、社群3.0、智能硬件都是不错的选择,都有可能成为互联网大佬,草根创业的作为之处。
“互联网+”你最想加什么。上次我选择了“互联网+青年”,那是体现一股敢闯、敢拼、敢翔一股敢于冲云天的豪迈气概。如果有人问我,你还想加什么,我会选择“互联网+乡村”。马克思讲过:土地和劳动力是人类最原始的生产要素。费孝通学者曾断言:农村、土地是永恒的研究课题。让回不去的乡愁再回归到“互联网+”的新生态。
最后,我还得再说一句:“互联网+”,加什么都可以。但绝对不能加传统思维,绝对不能加既得利益。与此对应的“互联网+”只是创业,而不是创新,不能神化了,更不能固化。
让我们共同迎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充分拥抱不尽的前沿“互联网+”的新生态。
谢谢大家!
张上塘
2015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