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
1991年5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朱光亚众望所归,被选为中国科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主席,继李四光、周培源、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之后,成为这个全国性统一的科技工作者群众组织的主要领导人。在每年一度代表常务委员会向全国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中,他反复阐述要从党的群众工作和国家科技工作两个方面,全面理解和把握科协工作在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中的地位,对科协在经济体制转轨的大形势面前坚持团体性质和正确方向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十分珍视老一辈科学家在旧中国艰难环境和条件下开创的民主办会的宝贵经验,提出要处理好科协机关逐级负责的运行机制与科协团体民主办会、搞好服务的关系,把二者统一到建好“科技工作者之家”上来,使民主办会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进一步发扬。
学术成果
《符合测量方法:(Ⅱ)内变换》、《研究性重水反应堆的物理参数的测定》等论文。60年代,他负责并组织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设计、制造与试验研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发展及军备控制问题研究等工作,为中国垓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7年从事核反应堆的研究工作,领导设计、建成轻水零功率装置并开展了堆物理试验,跨出了中国自行设计、建造核反应堆的第一步。他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负责并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1962年主持编写的《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对争取在两年内实现第一次原子弹爆炸试验的目标起了重要作用。参与组织领导中国历次原子弹、氢弹的试验,为“两弹”技术突破及其武器化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70年代以来参与组织秦山核电站筹建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开发研究,80年代后参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工作。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