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谢安会长,非常感谢专家学者协会允许我在今天这个极为重要的场合发个言。
我感到很荣幸,很珍惜这个宝贵机会,想借此,与在座朋友讲一点在自己很关心、认为很重要的“中华文化”议题上的一些想法。
本人是搞比较中西哲学研究的,长期以来,我们形成对“什么才是中华文化”和“怎样才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基本途径”两点上的一些思考,思考是直接指向问题根本的;也就是说,今天讲“中国文化走出去”、讲“讲好中国故事”、讲“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已构成一种舆论形式的社会意识;然而在舆论形式下面,却也让人不无隐忧地感到,由形式到发生实在效果,并见不到有多少实质内容。“中国文化走出去”,应该!但什么才是“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没错!但“中国故事究竟什么样”?“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同意!但“中国话语体系究竟什么样”?凡是这深一步题目,却是罕见有人议论,即使有些议论,也流于莫衷一是状态,不是不置可否,就是隔靴挠痒,远不到见血处。不难想象,没弄清什么才是“中国文化”,没搞清“中国故事究竟什么样”,说不出“如何才是中国话语体系”,“中国文化走出去”究竟是什么走出去?怎么走出去?讲什么才算是讲“中国故事”怎么讲?更不要说“讲好”;“建构”什么才算是“中国话语体系”?这些舆论形式意识形态,不是显得虚空了吗?虚空的形式,能办事吗?能实在地做到吗?
我现在想介绍给朋友们的,是一种通过“与西方文化互鉴”途径对“究竟什么才是中国文化”进行的思考和见解。如果这种思考和见解能使大家认为有说服力,可以接受它,我们就等于朝向切切实实解决“中华文化走出去”问题上,迈出了结结实实一步。我先讲用“互鉴”方法思考的“究竟什么才是中华文化”,然后再说“与西方文化互鉴”是怎样做。
一、究竟什么才是中华文化?
要回答“究竟什么才是中华文化”之前,说说“什么是文化”是很必要的。不能被这个问题吓住了,以为它是什么艰涩深奥问题。“什么是文化”没有那么艰深,不需要高妙形而上学。文化离不开人,文化就是我们自己,没有我们就没有文化。既然如此,文化就必然应该是每个人懂的东西。我们不懂,不是文化复杂,而是我们自己吧自己搞糊涂了,被充斥于天下社会的“西方文虎啊只是和理论”所忽悠了。文化不是天上的,而是每天在我们身上的。我们是文化创造者、是文化行者。要是这么讲,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我们人的活法;只有人的活法,才叫文化。我们之所以是人,就是因为我们有文化,文化是人特有的。文化就是作为活法——我们的想法、做法和说法;活,活的是什么,活的是关系,所以文化,是我们作为人群一起接触、做事、交流的林林总总大大小小形式与现象。
大家想象这样认为有说服力没有?是不是不难懂?是不是与我们每个人的平常生活都有无法分开的天然关系?这样说的“文化”,是不是可以接受?不用拘泥于什么定义式的固定语句,凡“定义”都是不解地气的,都是抽象的,一接上地气,它就变得不是那么回事儿。我们不需要定义,而是需要让生活去说它,生活是各式各样的,说法也是五花八门的,但都是鲜活地呈现“什么是文化”的。
现在我们来回答“究竟什么才是中华文化”。也不难说了,就一句话:“中国人的活法——中国人的想法、做法和说法。”但是我们在开始就问就来了:究竟什么想法、做法和说法,才是中国人的?这是必须要能明确讲清楚的;不讲清楚,上面这一句话是等于白说的。所以我们必须能说出,什么才是能与世界其他人群或民族区别开来、属于中华民族“活法——想法、做法和说法”独具的特质说出来。不少人都说“都是人”,能有多少不一样?但是问题不可以在这里就不问下去了。因为“文化特质”不是有没有,而是你想不想说与说得出来说不出来的问题。
对于中华文化“特质”我们现在有一个说法,讲给朋友们听,期待出现人们(特别是中国人)普遍地去接受这个说法的一种情形。这个说法是:“‘中华文化’是数千年中华民族形成与延续至今的活法——一种特殊的“一多不分”想法、做法与说法。”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一多不分”是中华文化特质?什么是“一多不分”?下面解释一下,很有信心,朋友们一定都会认同的:
1.“一多不分”的“一”,表述中国人在自己文化中,看待任何事物,是a)将宇宙自然万物(包括人世社会)视为一切之间都是不存在严格界限隔离的浑然一体;b)一切的存在不是无数静止不变的单一个体,而是斑驳复杂多层次不可分关系的;c)是相系不分使一切浑然构成一体;
2.“多”是讲内在联系不分、呈现为浑然而一状态万物的由于互系的千差万别特色而具有的多样性;
3.所谓“一、多不分”是看待任何一具体事物,都将它视为“浑然而一”地与万种其他事物处于联系不分状态的;这个“浑然”的“一”之中含有万种多样不同事物的,万种多样事物不管多么不同,都是同在这个“浑然”的“一”之中;这个“浑然而一”的“一”,与多样不同事物的万种之“多”是互为存在条件的。
有人评论:“‘一多不分’这个提法很新颖。《关尹子·八筹》的‘一中示多,多中示一’也是‘一多不分’。这宇宙万物通变互系‘浑然而一’的‘一’,或曰‘道’,它显然就是指‘中’;清·乾隆帝称:‘盖道者何?中之谓也。’”
鉴于此,“究竟什么才是中华文化”可以如此作答了:1)作为中华文化,中国人的想法是:对自然宇宙万物、对所处周围事物环境、对人自己、对社会及与其形成关系的认识,高度简洁概括,可称是一种“一多不分”观点的;2)于此认识之上,中国人的思维路数及以3)什么视为事关重大、摆在首位、不可轻视(曰崇尚或价值观),也是“一多不分”;最后,i)在以上特有“想法”基础之上的中国人“做法”和“说法”表现出来的个人行为和在人群或社会中的林林总总、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生存与生活行为与交流现象及形式,也是内涵“一多不分”意识与功用的;ii)中国人的“说法”,作为中国人之间与之外的沟通与交流现象与形式,含语言、字词、话语和叙事乃至言说所贯穿的道理关系结构,也是“一多不分”的。这样一个简明提法应该是得当的:中华文化并非是毫无逻辑的一大堆庞杂混沌、万象丛生的琐细个性活动与行为;它内在于一以贯之的道理与“逻辑”关系,是可解释为“一多不分”的内在联系。
到此为止,向朋友们交代“究竟什么才是中华文化”,我们用的都是大白话、通俗话。如果换成哲学一点的术语来说,则是:“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悠久文化历史传统中形成与延续至今的“一多不分”宇宙观、认知方法论、思维方式、崇尚(价值)观以及承载这四大文化元素的汉语语言、字词语汇、话语和叙事等的内在结构;而且作为内核延伸发生于现实中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联系,构成人经验生活的中国社会林林总总、方方面面的活动与行为。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个意义表达的“中华文化”,是有其鲜明内在道理关系的;并不是人们平常想当然认为的,只要是在中国发生的,不管什么社会现象,都可称为“中华文化”,这是不对的。中华文化是由其特有“想法”为核心的,有其独特宇宙观、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语言叙事结构的;现在中国人对自己文化不明白了,就是不晓得、是已经逐渐失去其中那一以贯之的“一多不分”意识了。
二、“一多二元”、“一多不分”语义环境互鉴,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基本途径
这样说是不应该错的,即恢复与确认中华悠久文化历史一以贯之、延续至今的“一多不分”意识,就是失而复得与重新回归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内涵,就是重新找到理解中国人的活法,找到中华社会一切林林总总、方方面面中国人想法、做法和说法的活动、行为以及获得对它们能够有效做出阐释的源头活水意义。理解“一多不分”才能对中华文化恍然大悟,“中华文化走出去”,是把中国人的活法——想法、做法和说法之中的“一多不分”文化内涵讲出去,让人懂、让人理解、让人接受。“讲好中国故事”如果不是讲“一多不分”文化的,讲的就不是“中国故事”,也不会谈得上“讲好”;现在流行的所谓“中国故事”,很多都是从中国人嘴里当成中国故事而讲的西方故事,由于失去“一多不分”意识,失去了讲中国故事的话语,再怎么努力,都是这样一种结果。
“建构中国话语体系”,也必须是“一多不分”叙事在其中一以贯之的话语体系,否则就不可能是中国话语体系。离开了“一多不分”,即取消了“中国文化”、“中国故事”和“中国话语体系”的灵魂,这三件事情,都必然走向流于一种空话。道理不难揣摩,因为不认识一多不分,就是不认识中华文化,不认识中华文化,就不可能拥有讲述中华文化话语,没有讲述中华文化话语,就不会有传播载体可使中华文化讲述出去,走出去,哪里会产生出讲述“中国”的故事?哪里可以思议而出什么“体系”的“中国话语”?所以,这三件事,或者说,中国人的活法——想法、做法和说法,都牢牢系在“一多不分”之上,系在唯独对中华文化发生“一多不分”意识之上。而能够使人对“一多不分”发生意识的方法,对其本身进行阐述,就是如何让“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基本途径,就是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使其引人入胜的精髓,就是“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内在结构。
现在我们到了端出“重新认识中华文化”方法,说明“中华文化如何走出去”基本途径的时候了;一句话:中华文化的“一多不分”意识,是中华传统独具特色的一个“语义环境”(interpretive context),这一“语义环境”,是在与西方思想传统特质的“语义环境”进行互鉴之中得到的。不管是中华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是有自己传统特质“语义环境”、都是通过它来获得有效阐释的。还可说,西方人的活法——想法、做法和说法——是在西方文化历史传统“语义环境”得到恰当阐释的;人们可通过与西方“语义环境”进行的直接简洁互鉴,霹雳了然地概括出中华传统的“语义环境”。所以我在这里想指出的是,实实在在做到所说的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和建构中国话语体系这三件事,是要找到决定对这三件事可作出有效、准确阐释的“语义环境”,是必须要先了解西方“语义环境”是什么,这个由“知彼”达到“知己”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