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小康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小康之家”这样一个“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全新概念。此后,他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反复论证,逐渐丰富、发展了这一思想,形成了他关于小康社会的理论,并在此基础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2002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确立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赋予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以新的内涵。
从“小康”到“全面小康”是一个十分生动、流畅和鼓舞人心的发展过程。从邓小平提出小康目标到现在的30年间,我国社会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目前,正进行着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这时,深化对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的研究,对于指导我们正在进行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动实践,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很有意义的。
从“四个现代化”到“小康之家”
从“四个现代化”到“小康之家”,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一次重大调整和修改,从此,我国走出了一条目标清晰、扎实稳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然而,走上这样一条科学发展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期间我们党对如何确立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并矢志不移的奋斗目标。1964年12月21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宣布,我国今后的战略目标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完整科学地提出“四个现代化”,并将之确立为党的战略目标。
然而,一年多以后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这个战略目标刚开始实施就被迫中断了。直到1975年1月13日,周恩来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提出要“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在本世纪内”成为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一个期限。而这时,离我们党和国家确立实现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已经过去了整整10年的时间。这10年,由于受林彪、“四人帮”的干扰,我国经济建设受到严重破坏,延误了我们接近这一目标的进程。
这时,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打倒、刚刚恢复工作的邓小平,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付出了他全部的心力和智慧。他主持起草周恩来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宣传和介绍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为了使这个我们“赌了咒,发了誓”的雄心壮志能够早日实现,他全力领导了全面整顿。然而,在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下,不可能集中精力进行现代化建设。不久,邓小平又一次被打倒,全面整顿被迫中断,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又一次夭折。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后,尽管当时国民经济几近崩溃,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人们在许多问题上认识也不完全一致,但实现四个现代化很快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
1978年2月,五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了中国未来23年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并提出:在1978年到1985年新建和续建包括十大钢铁基地、十大油气田在内的120个大型项目。按照这个目标要求,8年间国家财政收入和基本建设投资,都相当于过去28年的总和。
然而,四个现代化建设并没有因这个“全面跃进”规划出现“新局面”。相反,违反经济规律的“洋跃进”,给本应急需调整的国民经济雪上加霜,造成了国家财政困难和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更加严重的后果。邓小平后来总结说,这段时期“脑子有点热,对自己的估计不很切合实际,大的项目搞得太多,基本建设战线太长,结果就出现问题了。”
这段时间,正是邓小平领导全党开展真理标准的讨论,进行全面拨乱反正的时期,他大力倡导全党上下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
为了摸清国情,邓小平先后到了广东、成都、东北等地,他看到的实际情况是:社会主义搞了20多年还很穷,很落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和延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上的差距可能是20年、30年,有的方面甚至是50年。
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世界各国现代化的进程,看看发达国家是怎样搞的。在邓小平的大力倡导下,1978年我国相继派出多批考察团出国考察,目的地大多是西方发达国家。邓小平本人也频繁地出国访问、考察,先后访问了缅甸、尼泊尔、朝鲜、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从一个更宽广的视野来看中国的发展水平,邓小平有了新的感悟,他说:“最近我们的同志出去看了一下,越看越感到我们落后。什么叫现代化?五十年代一个样,六十年代不一样了,七十年代就更不一样了。”访日期间,看到那里的劳动生产率比我国高几十倍,他感慨地说:“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访美期间,在参观了福特汽车厂、约翰逊航天中心等大型现代化企业后,他“感到很有收获。”
中国与世界现代化先进水平之间的巨大差距,使邓小平感到:“我们头脑里开始想的同我们在摸索中遇到的实际情况有差距”,我们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雄心壮志是不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