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康之家”到“翻两番”
“小康之家”是“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是“目标定低”了的“中国式的现代化”,但要实现人均收入1000美元的目标并不容易。据估计,中国如果要达到平均每人每年收入约一千美元,大约每年需要8%至10%的增长率。而当时在制定长期规划时,确定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年到1985年)的年均增长率为4%到5%。
这个新构想是否可行,能否按时实现,邓小平心里并没有底。1980年六七月间,邓小平先后到陕西、四川、湖北、河南等地视察。7月22日考察即将结束时,他在听取河南省委第一书记段君毅、第二书记胡立教关于河南省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后对他们说:“对如何实现小康,我作了一些调查,让江苏、广东、山东、湖北、东北三省等省份,一个省一个省算账。我对这件事最感兴趣。八亿人口能够达到小康水平,这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你们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州,处于中等水平,也是个标准,要认真算算账。“‘中原标准’、‘中州标准’,有一定的代表性”。“河南能上去,其他一些省也应该能上去。”
经过实地调研、计算和研究各种条件,包括国际合作的条件,邓小平感到达到1000美元并不容易,因此,他在1980年10月首次把一千美元的目标调整为800至1000美元。在1980年到1982年9月十二大召开前的两年间,他反复研究、论证这个指标。“经过这一时期的摸索”,他提出:“看来达到一千美元也不容易,比如说八百、九百,就算八百,也算是一个小康生活了。”如果“到本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千美元”,“国民生产总值就要超过一万二千亿美元,因为到那时我们人口至少有十二亿”,“我们争取人均达到一千美元,最低达到八百美元。”
怎样实现最低800美元这个目标?邓小平做了精心的设计和规划,他提出争取20年翻两番;10年翻一番,两个10年翻两番,“到本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八百至一千美元,进入小康社会。”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正式把邓小平提出的20世纪末实现小康目标的构想确定为今后20年中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即: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万亿元左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需要说明的是,十二大报告中提出的到20世纪末“翻两番”,用的是“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把2.8万亿元的总值换算为国民生产总值并按照不变价格以1980年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计算,到20世纪末可以达到1万亿美元左右。按照人口年均增长千分之十二点五计算,20年后将达到12亿左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800美元。
十二大以后,党内党外,群情高涨,人们对未来的小康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这时,邓小平思考最多、关注最多的是,小康目标究竟是否符合中国的实际,能不能按时实现。这年10月,他在同国家计委负责人宋平谈话时说:“到本世纪末,二十年的奋斗目标定了,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靠不靠得住?十二大说靠得住,相信是靠得住的。但究竟靠不靠得住,还要看今后的工作。”这年年底,中国经济三年调整的任务大体完成,为随后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打下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为了验证小康目标的现实可行性,1983年2月,邓小平去了经济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10多天的时间里,他在苏州和杭州反复询问和论证的主题是:到2000年,能不能实现翻两番?有没有信心?人均800美元,达到这样的水平,社会上是一个什么面貌?发展前景是什么样子?
他得到的是这样一组数字:1977年至1982年6年间,江苏全省工农业总产值翻了一番。照这样的增长速度,用不了20年时间,就有把握实现翻两番;从1978年到1982年底,苏州的工农业总产值从65.59亿元增加到104.88亿元,人均1300多元,按当时的比价人均已接近800美元。照这样的速度,苏州大约用15年时间,到1995年就能实现“翻两番”的目标。
当了解到苏州地区不但可以“翻两番”,而且还可以提前5年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后,邓小平问:人均800美元的目标实现后,社会上是一个什么面貌?江苏的负责人根据苏州的实践,从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六个方面向他描述出了一幅未来小康社会的美好蓝图。
在杭州,邓小平了解到:到2000年,浙江将达到人均1300多美元,通过努力可以翻三番。听到这个情况,邓小平特别提出,到2000年,江苏、浙江应该多翻一点,拉一拉青海、甘肃、宁夏这些基础落后的省,以保证达到全国翻两番的目标。
苏杭之行使邓小平对“翻两番”、实现“小康”目标充满了信心。3月2日,回到北京后不久,他即约请中央负责人谈话,描绘出了他在苏州了解到的达到小康目标时社会状况:“第一,人民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第二,住房问题解决了,人均达到二十平方米……第三,就业问题解决了,城镇基本上没有待业劳动者了;第四,人不再外流了,农村的人总想往大城市跑的情况已经改变;第五,中小学教育普及了,教育、文化、体育和其它公共福利事业有能力自己安排了;第六,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犯罪行为大大减少。”
小康社会的这6条标准,既有经济、政治、文化、教育,还有就业、人的精神面貌等方面,较之“小康之家”,这是一个目标更具体、更清晰、更全面、更强调协调发展的社会目标。